終於看罷”大宋傳奇—趙匡胤”,感受良多,帝位傳承就竟是傳子以賢為主,還是兄終弟及較佳,原本不差的內政,就居家姤婦的不滿現狀,嗦使外戚說服太后硬是留下遺詔,要兄終弟即,乃埋下近百年內政隱憂,總有原本皇族借故擾政,所以表面上,北宋似乎內政興旺,其實仍暗蔵危機,雖說北宋皇位一直是趙光義一脈相延,但也只到南渡至南宋高宗一代耳,再也無法找到其相關宗係,乃重歸趙匡胤一脈—宋神宗,何以致此,其北宋一脈皇族全被拘於金國之手,江南一帶多為避過趙匡胤長子一係趙德芳之後人,真是神妙難解;再遠點來說,秦末楚漢相爭之恩恩怨怨,歷經多少年連閻王都無法下判,直到司馬相如逝後,為其評斷,才略有所解,但人總不免私作祟,嘿~是判歸司馬氏接收其,本也以為最起碼也得掌握江山四百年,實則不然,不到六十載,即王室東渡,又不及百年,也就玩完了,現世報何其難捉摸呀,蒼天真不失天眼天聽,世人豈可不慎乎哉,共勉之
宋理宗本名趙與莒,本不是皇子,而只是宋寧宗的遠房堂侄。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,是趙匡胤次子趙德昭的後人,但由於宋帝位一向並非由趙德昭這一脈後人繼承,至趙與莒父親趙希瓐這一代已與皇室血緣十分疏遠,而趙希瓐在生時並沒有任何封爵,只當過小官,生活與平民無異,趙與莒也因此在平民家庭出生及成長。趙與莒七歲時,父趙希瓐逝世,生母全氏帶他及弟趙與芮返娘家,三母子在全氏在紹興當保長的兄長家寄居,一直到趙與莒十六歲。
宋寧宗因八名親生子皆幼年夭折,故立其堂姪趙珣為太子,趙珣於廿八歲時英年早逝,寧宗改立沂王趙竑為太子,沂王王位於是懸空,寧宗命宰相史彌遠找尋品行端正的宗室過繼給沂王,繼承王位,而史彌遠將此任務交了其幕僚余天錫。余天錫回鄉應考科舉,途經紹興遇著大雨,在全保長家中避雨,於是認識了趙與莒兄弟。余天錫知他們為趙氏宗族,也覺得兄弟二人行為得體,認為是合適人選繼承沂王,故向史彌遠推薦。史彌遠接兩兄弟往臨安親自考量,也認為兄長趙與莒為繼承沂王的合適人選,故於嘉定十四年(1221年)將趙與莒選入宮內,賜名貴誠,繼承沂王王位。太子趙竑一向不滿史彌遠專權,聲言繼位後立即要貶抑史彌遠,史彌遠立心去另立新君。嘉定十七年(1224年),宋寧宗駕崩,史彌遠聯同楊皇后假傳寧宗 遺詔,廢太子趙竑為濟王,立沂王趙貴誠為新帝,是為宋理宗。